“妙音鸟造型别致独特九龙证券配资,展出的西夏文物为我掀开了这个神秘王朝的面纱,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看了这些文物,我很想去宁夏看一看,感受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的自然景观。”
……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其中,“贺兰山下‘桃花石’—— 西夏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展以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展。据不完全统计,5月1日、2日,已有万余名来自国内外的观众走进上海历史博物馆,沉浸于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之中。
展开剩余76%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展览以文物配合图文展板,剖析了西夏社会的语言文字、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和服饰文化四个方面,多方位地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现场还通过介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西夏陵,带广大游客了解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上的剔刻花工艺,是受中原窑系影响形成,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两侧的双耳是为了方便穿绳携带,体现了西夏民族的游牧生活特色。”
“雕力士志文支座,其雕刻线条流畅九龙证券配资,力士形象栩栩如生,不仅是艺术珍品,更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与宗教内涵。”
展厅内,观众们或三两成群,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一边仔细观赏每一件文物,眼中充满对西夏文化独特魅力的惊叹与好奇。
此次展览共汇聚了120余件展品,近三成展出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涵盖了瓷器、金银器、石刻等多种器物门类。其中,“人首鸟身”音译为“美声鸟”的红陶迦陵频伽,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形象延续唐代传统,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属首次。这既体现了西夏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效仿,又展示了其在文化上的创新与发展。也有西夏陵区7号陵东碑亭出土的汉文残碑中最大面积的“灵芝颂” 汉文残碑,还有出土时已破碎为多块,后经精心修补才得以复原,或许其残破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壮历史故事的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穿梭在展厅中,观众们通过与文物的对话,仿佛能看到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场景,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资料显示,党项族自唐晚期以来势力不断壮大,在公元11世纪建立西夏,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元代修前朝史,却未将西夏列入其中,使得这一王朝的身影在历史中变得模糊而神秘。许多观众表示,对西夏知之甚少,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珍贵文物的实物,感觉十分震撼。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的家长激动地说:“这样的展览太有意义了,孩子通过看这些文物,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单纯看书本印象深刻多了。而且通过文物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民族团结进程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上海当地媒体也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多家媒体纷纷发文介绍展览的亮点文物、展览主题以及文化意义,还有媒体人点赞称,开展首周即成顶流,这种文化共鸣印证了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设置数字化互动展项,让观众在科技的助力下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周群华表示,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热逐年递增。此次展出的文物珍宝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宁夏,对国内外很多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次主办方还推出了跟着展览游宁夏的文旅集市、围绕宁夏地域文化特色开设的研学课程等联动活动,可以让增强大家对宁夏地域文化的了解,希望借此次近距离的展览活动能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以及世界游客来打卡,从上海出发前往宁夏旅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4日,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会有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沉浸式感受新颖的消费体验,并提升文旅消费活力。
(华兴时报记者 束 蓉 蔡睿晓/文 图片来源于上海历史博物馆、黄河云视、文博圈等)九龙证券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